做文物的“医生”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发表时间:2024-01-16 23:05:34 来源:新闻中心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女报记者对话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云冈研究院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崔晓霞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近日,女报记者对话两位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她们分别是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和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崔晓霞。她们坚守几十年做文物的“医生”,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使命,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展现着巾帼风采。让我们大家一起聆听她们的故事。
记者:请问陈卉丽代表,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离不开像您一样的工作人员的坚守和修复。请您粗略地介绍一下大足石刻文物保护的现状,以及文物保护有哪些特点?
陈卉丽:大足石刻始建于宋代,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在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大足石刻也留下了时间给予它的很多印记。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学科联合的方式有序实施加固、修复、日常的保养维护等保护工作,通过这一些来有效遏制文物的病态。我们也实施了多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建成了集文物病害诊断分析、保护修复、监测预警、修复成果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物医院,通过这一些措施逐步让大足石刻从被动性保护转向主动性保护,从抢救性保护转为预防性保护,有效地让大足石刻得到很好的维持和展示。
陈卉丽:最难忘的是在2008年,我带领团队参与我们的祖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即重庆市大足区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的保护工程。为什么把它定为了一号?因为它的体量非常大,展开面积达到了220平方米。“病”也很复杂,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国内国外都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最终我们花了8年时间,终于让34种“病害”的千手观音恢复了健康。
崔晓霞: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是密不可分的,文物保护的意义不仅仅是保护文物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文物保护来实现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传承。文物医生把它保护好了,我们要把它弘扬、利用、展示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
崔晓霞:最让我难忘的是环境的变化。1996年到云冈石窟的时候,我们第一步面临的问题是稳定性问题,我们做的是危岩裂隙的灌浆粘接,危岩体的加固,让它不要倒掉。另外,还要解决水害的问题和煤灰对它的污染,煤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对石窟寺的危害非常大。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国道给“国宝”让路,未解决煤灰对它的污染,云冈石窟前面的一条国道改到了后山。如今云冈石窟已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独立景区,生态环境很美,文物得到了非常好的生存空间。
记者:陈卉丽代表,修复文物耗时很长,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去干同样的一件小事。28年来,是什么让您从始至终坚持了下来,耐得住这份寂寞?
陈卉丽:我觉得是为爱守护,对文物有一颗敬畏之心。首先要喜欢这份工作,才会为它付出和守护,像大足石刻这类室外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修复的工作环境很差,我们大家常常在外面风餐露宿,而且由于分布的地区分散,保护的任务非常繁重。我们在修复的过程中会保持一个姿势不动,还会浑身沾满灰尘,有时候为保护指甲一丁点儿的彩绘颜料和贴金层不脱落,甚至会花一整天时间。文物的历史信息得到了最大的传承,历史价值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我们觉得很自豪。无论去到哪个地方,只要有文物,我们就会停下脚步去看,嘴里边还会不停地唠叨它有什么“病”,要用什么方法和技术才能让它恢复健康。
崔晓霞:我们大力推动云冈石窟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用标准来引领服务,深入地挖掘云冈石窟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大力推动研学,把艺术、建筑、考古、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都放入课程当中,给游客提供精细化的定制服务体系。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大力开展跨界合作,和音乐、舞蹈、时装、文创等结合起来,通过创新让年轻人接受它,提升公众对文物的体验度。将科技和时尚结合,如发展智慧景区、物联网、3D打印等技术,为文旅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气象。
陈卉丽:针对我们这种大型的石窟寺,保护难度很大,挑战也很多。首先我们要治水害,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潮湿,太干会导致一些微裂隙变大脱落,太潮湿会滋生生物病害引起生物风化,对文物的实质贴金层和彩绘层都有腐蚀作用。同时,石质的风化仍然是世界上的一道难题,我们在石质巩固材料选择方面至今都非常难,比如石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所以我们一般都会采用的巩固材料都是有机硅类的,老化以后的副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硅,与原始成分相兼容,就不可能影响文物后期的保护。因为跟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发展会有更好的材料和工艺来保护它。其实每一次我们对文物的保护修复都是文物千年来生命历程中的一个节点,不是终点,而是为它以后的保护提供可能。
记者: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凝聚共识的纽带,宝贵的文物遗迹既是先人馈赠的珍贵礼物和文化遗产,也是守住中国历史和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两位代表怀着一腔赤诚,坚守几十年,将匠心与技艺结合,用自己劳作的智慧结晶,让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更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展现了“半边天”在文化传承中的巾帼力量。我们大家都希望在未来能看到更多文物“活”起来,让中华文化的历史文脉传承不断历久弥新。